“在精密
冷拔鋼管定價機制這個問題上,博弈才剛剛開始。”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近日在電話中向《瞭望》新聞周刊這樣表示。 4月1日這個傳統精密
冷拔鋼管定價的年度“分界線”已經過去,但全球長協礦石的最新定價離“塵埃落定”還遙遙無期。不僅于此,三大礦商今年已先后明確提出定價機制的變革,要以短期定價取代已有40多年歷史的年度定價方式。全球精密
冷拔鋼管市場的根本變局處于“進行時態”。 目前,國際鋼協和歐洲鋼鐵行業都已發出明確而且嚴厲的聲音,指責礦石巨頭強加于下游行業的不合理的報價,對其可能存在的濫用市場優勢地位的行為表示擔憂,并要求監管部門進行必要的調查。中鋼協負責人也明確表示,談判不能成為“通牒”。中國鋼鐵行業不急于簽下不合理的“城下之盟”。但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,全球礦石市場的“變”是大勢所趨,如何應而對之,各方利益將在博弈中最后獲得各自的安排。 長協機制“名存實亡” 中鋼協相關負責人告訴本刊記者,目前的談判成為礦商“一口開價”,要么接受,不接受就不發貨、不裝船,這不是談判,這成了“通牒”。這是中國鋼鐵行業不能接受的。至于堅持年度定價還是季度定價,“都需要坐下來談,要協商”。 目前,全球三大礦對定價機制的改變已達成明確共識,都已先后通過其官方網站發布了正式的消息。必和必拓幾年之前就明確提出“指數定價”的概念,認為傳統定價機制難以及時反映市場的變化情況,已經不合時宜,其改變定價方式的指向最為明晰,且始終堅持。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因相對亞洲的運距劣勢,以往較為堅持長協年度定價,但今年已明確提出“靈活定價”的概念。力拓近日最后一個表態,也表示支持推行季度定價方式。 “我的鋼鐵”資訊機構首席分析師賈良群等業內專家認為,國際精密冷拔鋼管定價機制的改變,不是“一天兩天內突然發生的”,有其歷史的根由。已維持近40年的傳統年度礦價談判機制,是在全球鋼鐵業發展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形成的,當時用礦量和鋼鐵產量的增長相對比較平緩,礦商需要鎖定需求以便保證投資效益,而鋼廠方面需要鎖定生產成本以便與下游用戶形成相對穩定的關系,所以傳統機制是“定量不定價”,價格一年一談,形成“首發價”后,其他礦商和鋼廠跟隨。但從2002年以來,隨著中國鋼鐵業快速發展,中國進口精密冷拔鋼管猛增,去年進口量已達6.2億多噸,同比增長41%以上,在全球精密冷拔鋼管貿易量中占到七成左右,其中以現貨方式交易的礦石占到一半以上。精密冷拔鋼管現貨市場以中國為主,這一事實根本改變了全球精密冷拔鋼管市場的格局,對傳統定價機制形成沖擊。 近年來,傳統機制解體的“能量”在不斷積累,從撕開缺口,到名存實亡再到徹底改變,已呈一個發展的過程。從本世紀初中國進口精密冷拔鋼管大增、現貨礦市場形成、現貨價不斷攀升之后,現貨價與長協價之間的“價差”一直是年度礦價談判的“難點”,礦價談判的“馬拉松”特征越來越明顯。2008年度礦價談判澳礦首次實現“運費補貼”的額外加價,雖形式上尚處于傳統機制框架內,但已撕開了裂口。在市場需求旺盛時,礦商常常以“不可抗拒的因素”為由,削減長協礦的發貨量。到2009年度的談判,日韓與礦商的“首發價”出臺后,中國鋼廠堅持不跟隨;在金融危機高峰期內,國內一些鋼廠未執行長協合同,長協機制“名存實亡”。 據一些熟悉精密冷拔鋼管談判歷史的人士說,定價機制“變”的趨勢,其實各方早幾年都已注意到了。在2005年度的談判中,必和必拓就已基于“到岸優勢”提出“運費加價”的問題,當時中國鋼廠的談判小組據理力爭,才打消了礦商的要求,但在共同聲明中有一個共識:今后將進一步商討完善礦價定價機制。業內人士認為,完善機制是正常的,但前提是共同協商,把精密冷拔鋼管所特有的大宗性、專屬性特征體現出來,保證產業鏈的協同。